【需要法則】

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根據他們對於利益的看法為一件事物做出價值判斷,
而階層的共同意識形態造就他們對於一件事物選擇的政治立場。
雖然階層是一個非常簡化的用語,因為階層之中的一小群人或是某個人存在著更複雜的關係,但還是方便我們想像一個大致上的輪廓:



藝術大學的某個學生對於某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判斷,根據周遭的老師、同學、畫廊、美術館等來形塑個人的價值體系。
作為藝術大學的學生這個判斷藝術品的題目對他而言是非常迫切而且重要的,因為身為這個階層的一員,首要任務就是學習藝術。


但作為不同階層的另一人,切身的問題就不盡相同了:


工廠裡的作業員關心的是薪水的問題、工作時數的問題、領班與各種產線規定的問題。
雖然對於身邊需要立即做出判斷的事物而言一名作業員所選擇的政治立場通常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但是需要他付出關心的依然是工作上的各種狀況,因為首要任務是產品目標數、良率與包裝數的達成。


作業員很少會去關心美術館裡的一幅畫,這幅畫好不好對他而言非常遙遠,比起公司附近哪間居酒屋比較好,甚至沒有需要討論的空間。


俄國的詩人劇作家馬雅可夫斯基(Vladimir Mayakovsky)認為詩作是根據「需要」而被創作,是來自「社會命令」。


我相信對同一件事不同立場之間的談論可以碰撞出更精確的判斷能力,進而創造出新的可能性。
但是政治上的無能為力會縮減談論的意願。
而創造力必須找到居所,
這是身為人的需要。